五、知识产权管理中的刑事法律风险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一旦投入到生产中就会转化为有形的物质产品,产生收益。因此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不但要防范自身的知识产权不受他人的侵犯,同时也不能基于利益的驱动,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否则不但会遭受民事赔偿和行政处罚,严重了可能引发刑事风险。主要有:假冒注册商标罪【《刑法》第213条】;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刑法》第214条】;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刑法》第215条】;假冒专利罪【《刑法》第216条】;侵犯著作权罪【《刑法》第217条】;销售侵权复制品罪【《刑法》第218条】;侵犯商业秘密罪【《刑法》第219条】。
  作为企业的工作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要控制和防范这些刑事风险,应当提高法律意识和树立守法经营的理念,避免因一时贪念而引发刑事风险,同时还应当通过法律学习,熟悉和掌握相关罪名的主体界限、行为界限和立案标准,自觉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杜绝刑事风险的产生。除此之外,企业在生产运作的过程中,在涉及知识产权领域时,应当加以特别注意,除了自觉杜绝主动实施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还应当辨清合理使用与侵权行为的界限,避免超出合理使用的范围而越入侵权领域,引发刑事风险。
   
  五、国企改制中的刑事法律风险
  这类风险除了前面已经介绍的侵占类犯罪、挪用类犯罪和受贿类犯罪等,还包括以下几种: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刑法》第169条】;私分国有资产罪【《刑法》第396条】;国有公司、企业人员失职罪,国有公司、企业人员滥用职权罪【《刑法》修正案第2条】。
  要防范国企改制中的风险,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构筑思想道理防线
  建立合理流动的机制,靠转换机制加以解决。
  2、实习阳光操作
  实行企业改制方案公开,企业改制结果公开,企业改制审计公开,职工安置政策公开,企业发展规划公开,资产竞标拍卖公开等等。
  3、规范产权交易
     建立一个具有竞争性的产权公开交易市场,让国有产权进场交易,使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公正而有效率。
   
  六、融资并购中的刑事法律风险
  证券融资是资金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之间以有价证券为媒介实现资金融通的金融活动。所谓有价证券,是指具有一定票面金额并能给其持有者带来一定收益的财产所有权凭证或债权凭证,主要包括股票和债券。在融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证券发行和证券交易两个环节。如果违规操作,就可能引发刑事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擅自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罪【《刑法》第179条】;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刑法》第160条】;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刑法》修正案六第5条】;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刑法》修正案第4条】;编造并传播证券交易虚假信息罪【《刑法》修正案第5条】;操纵证券市场罪【《刑法》修正案六第11条】。
  要控制和防范以上刑事风险,企业在进行证券融资时,一方面应当树立法治理念,加强守法意识,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办事,杜绝刑事风险行为。另一方面,企业人员还应该加强法律学习,掌握相关罪名的主体界限、行为界限和立案标准,自觉规范行为,远离刑事风险。
   
  七、企业解散中的刑事法律风险
  任何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和消亡三个阶段,企业也不例外,它们在存续期间,如果发生了法定或者约定的事由,则应当解散终止,从而进入清算程序,由清算组或者清算人对企业进行清算。清算,是终结现存的法律关系,处理其剩余财产,使之归于消灭的程序。清算是一种法律程序,社团注销时,必须进行财产清算。未经清算就自行终止的行为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不受法律保护。一般在企业解散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刑事风险:妨害清算罪【《刑法》第162条】,虚假破产罪【《刑法》修正案六第6条】。
  不论是妨害清算还是虚假破产,都是行为人有意为之的行为,要控制和防范因此引发的刑事风险,一方面,行为人应当了解相关的刑法规定,掌握妨害清算罪和虚假破产罪的主体界限、行为界限和立案标准,防范因不懂法而陷入刑事风险;另一方面,不论是清算还是破产,企业都将面临终止的结局,在终止之前,企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当将守法理念贯彻到底,明确自己在清算、破产中的义务,依法、合法地终结企业。
   
  八、税务管理中的刑事法律风险
  税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从成立到运营甚至解散的整个过程中,都要与国家的税收征管制度打交道。税务管理中的刑事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偷税罪【《刑法》第201条】;抗税罪【《刑法》第202条】;逃避追缴欠税罪【《刑法》第203条】;骗取出口退税罪【《刑法》第204条】。
  要控制和防范这些方面的风险,作为企业的工作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应当熟悉和掌握以上四个罪名的主体界限、行为界限和立案标准,从这三个方面杜绝刑事风险的产生,除此之外,加强和完善税务管理是防范涉税刑事风险的治本之策。
  1、强化依法纳税意识
  从意识上控制和防范刑事风险,是治本措施中的根本。依法纳税是每一个纳税人应尽的义务。
  2、学习法律、法规,掌握纳税规程
  根据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企业在成立后纳税前,应当进行税务登记并设置账簿,并在每次纳税前进行纳税申报。
  3、依法管理和保存账簿
  设置账簿后,应当依法保存和管理账簿,保证账簿的整齐、清楚、科学,这也是企业税务管理工作中最基本的工作,因为账簿是企业进行核算和缴税的重要依据。
  4、与税务机关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寻求技术支持
  企业的管理者应当转变观念,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如在税收问题上存在疑问,应及时向税务机关咨询。
  5、定期进行税务检查,防患风险于未然
      除了税务机关的税务检查和税务机关组织的自查外,企业还应当主动、定期地进行日常自查,结合企业的财务核算和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对照现行税收法律、法规检查有无漏报应税收入、多列支出、虚增抵扣税额、漏报或错报代扣(收)税项目、错用税率或计算错误等情况。发现纳税错误的,及时自行纠正,控制和防范刑事风险。
 
 ----------------雪化平律师网版权所有:http://www.xuehuaping.com----------------  
[关闭窗口]
 
   |